地藏经·分身集会品第二
[周朝] 释迦牟尼
尔时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俱来集在忉利天宫。以如来神力故,各以方面,与诸得解脱从业道出者,亦各有千万亿那由他数,共持香华,来供养佛。
彼诸同来等辈,皆因地藏菩萨教化,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众等,久远劫来,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暂无休息。以地藏菩萨广大慈悲,深誓愿故,各获果证。既至忉利,心怀踊跃,瞻仰如来,目不暂舍。
尔时,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诸分身地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
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
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大苦时,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尔时,诸世界分身地藏菩萨,共复一形,涕泪哀恋,白其佛言:我从久远劫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令归敬三宝,永离生死,至涅槃乐。但于佛法中所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或毫发许,我渐度脱,使获大利。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如是三白佛言: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尔时,佛赞地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远劫来,发弘誓愿,广度将毕,即证菩提。
译文

就在这时,百千万亿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不可说的无量阿僧祇世界里,所有在地狱当中救度众生的分身地藏菩萨统统集合到忉利天宫。与此同时,由于依仗佛力的加持,那些曾经得到地藏菩萨教化与救度,从业道中解脱出来的千万亿那由他数的种种众生,也都有幸同到忉利天宫来,手捧种种名贵的香和花来供养佛。这些众生,从无量劫以来,一直在生死苦海里流浪,在六道轮回中受苦,片刻也得不到安宁。正因为受到地藏菩萨誓愿的召感与慈悲的教化,他们对于佛法具有了坚定的信念,每一位都证到了一定的果位,在走向无上正等正觉的路程当中永不退转。承蒙佛力的加持来到忉利天宫,心里十分地欢喜激动,以无比恭敬心瞻仰如来,目不暂舍。这时,释迦牟尼世尊伸出金色的手臂,以神通力摩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中所有分身地藏菩萨顶,对他们说:“我在五浊恶世当中教化这些冥顽固执的众生,使他们的心性趋于调伏、柔和,抛弃邪恶的思想和行为,归到佛法的正道上来。大多数的众生经过我的教化,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有的也证到一定的果位;但还有十分之一二的众生很难改得了他们无始生死以来所染的种种恶习。为此,我也曾分身千百亿,用尽种种的方法去教化。有的善根比较深厚,智慧比较开明的,听了我的教导后,当即就信服并接受我的教化;有的善根比较深厚,而智慧稍差些的,经过我多次的劝化,也有了种种的成就;有的善根比较肤浅,智慧也很低下,那就要经过长期耐心的教化方能使他们归向佛道;有的众生业障深重,根本对三宝不生敬仰心,极其难以教化。像这些众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况,我都分成无量化身去度脱他们:或是化现男子的形象;或是化现女人的形象;或是化现天龙的形象;或是化现神鬼的形象;或是化现山、河、树林、平原、湖泊、池塘、泉水、井水去利益众生,使他们感到佛力的不可思议而得到度脱;或是化现天帝的形象;或是化现梵王的形象;或是化现转轮王的形象;或是化现居士的形象;或是化现国王的形象;或是化现宰辅的形象;或是化现官属形象;或是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形象;乃至化现为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种种形象,随众生的根基和机缘来度脱他们,而非仅仅以佛身的形象来化度众生。”“你看我从久远劫来辛勤劳苦地度脱这些难教难化、冥顽固执的罪苦众生,那些至今还没有教化、调伏过来的,免不了要受因果规律的支配,依照自己所造的种种恶业得到应有的报应。这些罪苦众生倘若堕落到恶道中受大苦时,你应当想到我在忉利天宫再三殷地嘱咐——让娑婆世界里那些直到弥勒佛出世以来的一切众生,你要以神通智慧使他们都得到解脱,永远脱离种种苦难,直到他们在将来能够遇佛授记,决定成佛。”这时,从一切世界出来的无量分身地藏菩萨,恢复合为一身,深为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的解脱所做的种种难行苦行及佛陀对他的殷切期望与郑重嘱托所感动,泪流满面,伤感而仰慕地对佛表白自己的心意:“我从遥远的往昔无数大劫以来,承蒙佛的接引与教导,使我获得了不可思议的神通威力,具足无量的般若真智。我所有的分身,遍布百千万亿恒河沙数的世界;每一世界里,又化现百千万亿的化身;每一个化身又度脱百千万亿人,使他们都能皈依、尊敬三宝,永远脱离生死轮回,得到不生不灭的涅槃之乐。这些人中,为护持佛法久住所做的善事,哪怕轻如鸿毛,小如水滴,细如微尘,尖如毛端的点滴功德,我都会想方设法度化他,使他走上佛法的正道,获得脱生死、永离苦难的利益。请世尊放心,不必担心后来世造恶业的众生。”地藏菩萨就这样连说了三遍:“请世尊放心,不必担心后来世造恶业的众生。”魔王得梦这时,佛称赞地藏菩萨说:“善哉善哉,我也随喜赞叹你的功德和你救度一切众生的伟大心愿。你从久远的大劫以来一直诚恳地发度脱一切众生的宏誓大愿。我也向你保证,一旦你把这些众生度尽之后,马上就可以证得菩提而成佛。”

注释

分身:即化身。佛菩萨为了化导众生,应众生的机缘而化作不同的身份,将一身化出无穷无尽的分身来,皆同一形,以地上菩萨能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者,即可分身。法身证得越多,分身越多。而与化身不同,化身为度有缘众生,应机赴现,形相种种皆不相同也。

业道:梵文Karma—marga,善恶业招感苦乐果报的场所或通路。一般分十善业道与十恶业道两类,这里主要指恶趣恶道。 业道:业者造作义;道者能通义。业道者,以烦恼为因,发动身三口四意三此十业,造诸种种有漏之业,而感天、人、恶趣之苦果,六道轮转,故名业道。

不退转:梵语阿跋致,不退转于成佛之道的意思。以菩萨所修之功德善根越增越进,不会退失转变也,是菩萨阶位名,经一大阿僧祗劫之修行方到此位,是人不为诸魔所动,更不退转。不退转有三方面:位不退,入十住位,无复退堕恶道及生死流转,发菩提心,破见思惑也。行不退,入于初地,成就真唯识观,利他之行不退,破尘沙惑也。念不退,八地以上,得无功用智,念念入于真如实相大海,破无明惑也。

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Anuttara—samyak—sam—bodhi的音译,意为无上正等正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之名,即无上正等正觉也。阿,无也;耨多罗,上也;三,正也;藐,等也;菩提,觉也。其道无极称“无上”;其道至正至遍,为“正等”也;其道至正至慧,为“正觉”也,合之乃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正觉”,区别于众生的不觉与外道的邪觉;“正等”区别于小乘的独觉;“无上”区别于菩萨觉行未能圆满也。故知“无上正等正觉”乃唯佛方可称得也。

果证:依因位之修行而得果地之证悟也。如修四谛道的,可得声闻四果的证悟;修十二因缘的,可得缘觉、独觉的果证;修六度万行的,可得菩萨四十二阶位的证悟。

金色臂:佛身紫磨真金色。紫磨真金乃黄金中最上品。用以表佛身无上也。紫者,紫色;磨者,无垢浊,表佛身清净。以佛身清净故,有忍辱柔软之相。金色臂乃佛紫磨真金色之手臂也。

摩顶:佛为嘱累大法,摩弟子之顶;或为授记摩顶。此处是佛为慰劳地藏菩萨度生,日日三时在地狱教化众生,赞其不辞劳苦而摩顶也。

五浊:又名五滓、五浑等,住劫中人寿二万岁以后,而有浑浊不净之法五种。一、劫浊:人寿二万岁以后,四浊叠起,此劫名劫浊,以四浊聚于此时而名之也;二、见浊:众生具种种邪见(见前“邪见”条所注),以此邪见引起馀四浊也,乃五浊之主体;三、烦恼浊:以众生具邪见,复以无量生死来种种无明引起烦恼,如贪嗔痴慢疑等,为迷于世间事物而起之惑,为五钝使,亦为五浊之主体;四、众生浊:以众生之见浊、烦恼浊盛故,人间果报渐衰,心钝体弱,苦多福少,名众生浊;五、命浊:以众生之见浊、烦恼浊盛故,人命渐减乃至十岁,名命浊。此五浊中,以见浊,烦恼浊为浊之主体;众生浊、命浊、劫浊为前二浊之结果。

利根:利者,锐利也,闻法速疾即得妙解也;根者,常指根器、根性,亦指信、进、念、定、慧之五根或眼、耳、鼻、舌、身之五根,这里指具有深厚智慧及善根的众生,闻法即得妙解,能速证无生法忍者或至少能得声闻初果者。利根之人修出世间法易。就佛教来说,特别指易于觉悟得解脱的根器。

天帝:即释提桓因,帝释天原为摩揭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梵王:大梵天王的异称。大梵天为初禅天之王,所以叫大梵天王,总管色界诸天。

转轮王:转轮圣王的简称,指成就七宝,具足四德,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治世的大帝王,是佛教政治理想中的统治者。 转轮王:又称转轮圣帝、转轮圣王、轮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降伏四方,故称转轮圣王。又能飞行空中,故称飞行皇帝。其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依次统领四、三、二、一大洲。在增小劫,人寿两万岁以上则生;在减小劫,人寿自无量岁到八万岁时才生。

居士:居家之佛教徒。梵文原语为Grhapati,意译为长者、家主、家长。在印度,是指从事工商业的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在中国,则称学德高而未有出仕的人为居士,即处士之意。

宰辅:辅助皇帝、身居要位的官员。现代而言,指一个国家里执掌党、政、军等的高级干部或官员。

(15)官属:为政府所用的官僚。现代而言,指一般地方上的官员。

比丘:梵文Bhiksu,音译比丘、苾刍、备刍、比呼等,意译为乞士,言其上从如来乞求佛法而养育法身慧命,下从世俗乞求衣食以存活色身,指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比丘尼:梵文Bhiksuni,指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优婆塞:梵文、巴利语Upasaka的音译,汉译作清信士、近善男、近事男、善宿男。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八戒等男性在家信徒。

优婆夷:梵文、巴利语Upasika的音译,又作优婆私,汉译作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八戒等女性在家信徒。

弥勒:梵文Maitreya,音译梅哩丽耶、末怛唎耶等,意译为慈氏。 弥勒:新称弥帝隶,每怛哩,菩萨之姓,译作慈氏;名阿逸多,译作无能胜,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菩萨,今在兜率天内院,经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此菩萨过去值佛修慈心三昧,故称慈氏。

授记:又作授决、受别、记别等。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 授记:梵云和伽罗,佛对发心之众生授予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也。有多种授记,今举其二种:一为二种授记:无馀记,佛现前授记某众生于某劫中成佛,立何名号,国土,眷属等等了了记明,名无馀记;有馀记,佛告某众生于未来某佛时当毕此罪,此佛将与汝授记,此名有馀记。一为四种授记:一、未发心而与授记,此众生根性猛利,好乐大法,佛为此众生说成佛时间及国土,名号等等,与无馀记授记内容同;二、适发心已得授记,此人久植德本,勤心精进,初发心即得不退转,入菩萨位,佛为之授记;三、秘密授记,若菩萨志求无上菩提当得授记,然恐其自满自足,不复精进,故佛以神力,密作授记,令他人得闻而已不闻也;四、现前授记,菩萨久集善根,悉皆具足,常修梵行,观无我空,得无生忍,佛知是人功德智慧已具足,于一切大众前,现前作无馀记也。

涅槃:梵文Nirvana,又音译作泥洹、涅槃那等,汉译灭、灭度、寂灭、不生、圆寂。 23)涅槃:又作泥洹,旧译为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新译作圆寂。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度生死之瀑流也;寂灭者,寂乃无为空寂安稳之意,灭乃灭生死之大患也;不生者,以灭生死之因果,故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解生死之系缚,脱三界之牢笼也。涅槃分有馀及无馀两种,有馀涅槃者,生死因之惑业已尽,犹馀有漏依身之苦果也;无馀涅槃者,更灭依身苦果令无所馀也。有馀涅槃生时可证,无馀涅槃死时方得。小乘以了分段生死谓得涅槃,大乘以了变易生死谓得涅槃。

三白佛言:指地藏菩萨用同样的话对佛连说三次,表明他下了很坚定的决心。

菩提: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为智慧、知、觉,旧译为道,指佛的最高的智慧。菩提为佛教的根本理念与最高目标,佛教主要在说明菩提之内容,及证取菩提的实践方法。

赏析

分身集会品第二,这是《地藏经》全部上中下卷共十三品中的第二品。

“分身”怎么分的身呢?分身可以说是分灵,也可以说是分性,或是分心。为什么叫分灵呢?因为菩萨有一种灵,就是灵感。可谓“有感自通,无求不应。”这种灵感像“千潭有水千潭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有一千个水池,就有一千个月光照到那些水池中,这些水池里的月光就是那个灵,也就是那个性,也可以说是那个身,也可以说是那个心。因为有水池子,所以就有月光现出;若没有水池子,那么月的本体根本没有分开的。有水池就有月光,是不是由那个月光分出来的呢?不是的。虽然不是,但是水池里可有月光现出来,所以说千潭有水千潭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万里地没有云彩,万里地都是万里晴空。

这个地藏菩萨的分身,本来没有分身,为什么这里说有分身呢?因为众生机缘的缘故,所以有分身。这个分身好像什么呢?再举出一个很浅近的比喻,分身好像照相似的,本来一个人,照相后,又有一张相片出来,那么这张相片的像是没有作用、没有灵感、没有生气的。可是地藏菩萨这个分身,是他所分开的这个身,和他本来的那个身是一样的,所谓千百万亿化身。这个地藏菩萨的分身,也就是他看见某一个地方有地狱,他就分出一个身到那个地狱去教化众生。因此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任何地方、任何角落里有地狱,他都分身到那些地方去教化众生。这是因为地藏菩萨他发愿教化地狱里的众生,所以任何地方有地狱,他就有分身到那个地狱去,这叫分身。

“集会”,是又回来了,是所分开的身,又都回来了,回来集会在一起,聚集在一起。

地藏经十三品,第一天宫神通品,第二分身集会品。十地菩萨破无明证法身,即能分身——将一身分为无量身,上供诸佛,下化众生。法身如天上月,分身如水中月,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上句譬分身,下句喻法身。法身,破无明方显,如天无云;分身,有机始现,如水现月。诸佛亦有分身,法华经见宝塔品,释迦牟尼佛在灵山讲法华经,多宝佛塔涌现其前赞叹“善哉”。大乐说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欲见多宝佛身。”世尊曰:“多宝有宿愿,欲开塔见其身者,彼佛分身诸佛,尽还集一处,然后我身乃出现耳。”即时世尊放白毫光,照十方无量世界,无量诸佛皆来集娑婆。娑婆以佛神力,变为净土。宝塔户开,大众皆见古佛多宝,在宝塔内,生师子座,全身不散,此是释迦分身。请看法华经,便知其详。

修行见法身,就能分身。如中国志公禅师,狱中有志公,街上又见,到处见有志公,此是分身。昔日文殊师利,三处过夏,迦叶欲摈,即见无量文殊。世尊曰:“汝欲摈那个文殊?”过去有一位老菩萨,十个徒弟,请到其净室过年。果然十个徒弟皆说:“师父在我净室过年。”分身与化身不同,化身是随类化现,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是名应化身;分身是分无量身,皆同一形。地藏是十地菩萨;初地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时,即能分身,何况十地,破十分无明,满证法身,分身就多了。地藏发愿度苦众生,地狱众生最苦,所以地藏分无量身到无量世界、无量地狱中救苦。今日世尊在天宫放光明云,地藏会意,无量分身地藏来集天宫,听佛临终付嘱,故名分身集会品。

这一品讲述在无量世界所有地狱处度生的分身地藏菩萨,以及经地藏菩萨的救度从业道解脱者,皆来到忉利天宫的法会。世尊以金色臂摩无量分身地藏菩萨顶,殷勤咐嘱地藏“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无量分身地藏菩萨共复一形,奉劝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并承诺,只要众生于佛法中做些微善事,如毫发许,都将不遗馀力,善加度脱,使获大利。

评析

《分身集会品第二》出自佛教经典《地藏经》。这一品讲述了在无量世界所有地狱处度生的分身地藏菩萨,以及地藏菩萨救度的解脱者,都来到忉利天宫,听释迦牟尼佛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