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堂春·寄子由
[宋代] 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译文

陈州城内美景多,柳花纷飞的地方,麦子随风摇摆,如金色的波浪一般。风平浪静之后,夜晚的大明湖犹如新磨的镜子一般明亮照人。湖上的小舟双棹齐飞,就好比织衣服的梭子那般在湖面上飞快来去。船上的采菱女们一齐唱着采菱歌,歌声悦耳动听。

平原之上,水云相接之处,水天一色,碧波荡漾。小楼之外,风和日丽,天气晴好。济南风光如此大好,但依然难解心中的相思之情。归去,为何就这般难呢?

注释

画堂春:词牌名。《钦定词谱》:「调见《淮海集》,即咏画堂春色」,因秦少游《本意》词中有「画屏」字样,故取为调名。唐时豪贵家多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之厅堂,称「画堂」。白乐天《三月三日》诗中有「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句。又,唐·薛大拙《赠韦氏歌人》诗:「一曲新声惨画堂,可能心事忆周郎」,「画堂」似已为一种曲调。宋王晋卿词名《画堂春令》。清沈去矜词有「万峰攒翠」句,故又名《万峰攒翠》。双调,四十七字,上阕四句,四平韵,下阕四句,三平韵。上下阕除第一句不同外,其馀三句字数、格律相同。

题注:傅注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俱未收,唯见元延祐本《东坡乐府·卷上》。

子由:东坡弟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溶漾:水波荡漾貌。 唐·杜樊川《汉江》诗:「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宋·张子野《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词:「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济南:龙榆生笺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二十六·济南府》:「济南府,《禹贡》青州之域。周为齐地。秦属齐郡。汉初分置济南郡,文帝十六年为济南国(西南境为济北国,西北境为平原郡,东南境为千乘郡地),景帝二年国除为郡。后汉建武十五年,复为济南国。三国属魏。晋曰济南郡。宋元嘉九年,侨置冀州(北境属魏)。后魏皇兴三年,改曰齐州。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为齐郡。唐武德元年,复曰齐州,二年置总管府,贞观元年府罢,七年又置都督府,天宝初改曰临淄郡,五年复曰齐郡,乾元初复曰齐州,属河南道(《唐书·方镇表》:『乾宁二年置武肃军防御使,天复元年罢』)。五代因之。宋初曰齐州济南郡,治平二年置兴德军节度,政和六年升为济南府属京东东路(《宋史·地理志》:『至道三年属京东路,熙宁七年分属西路,元丰五年仍属东路』)。金曰济南府属山东东路。元为济南路。明洪武初复曰济南府,九年为山东布政使司治。」

暮云:唐·杜少陵《春日怀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后以「春树暮云」为仰慕、怀念友人之辞。

「济南何在暮云多」句:此谓暮云遮住望眼,看不见济南。

归去:指子由任满,将召还。

赏析

上阕追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东坡与颍滨同遊陈州(今河南淮阳)柳湖的情景。当时,颍滨在陈州任学官,东坡由汴京赴杭州通判任,途经陈州,二人相晤甚欢。词中以柳湖为中心描写景物,展开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柳湖以「柳」取胜,开头「柳花飞处」四字便是着力的一笔。对于湖面,东坡着重写出它的明净,用刚刚打磨过的镜子(「鉴新磨」)来形容。东坡笔下的景物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如「花飞」、「麦摇波」、「飞棹」等都富有动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自在、轻盈的美的境界,烘托出东坡、颍滨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

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东坡、颍滨二人离合的情思。开头两句用对仗描写眼前景物,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水天连成一片,波光粼粼,小楼上风和日丽。一切平静,安适,隐含着传告平安的意思。然而一想到远在济南的弟弟颍滨,东坡心中便波澜突起。最后两句情、景兼到,抒写离愁曲折有致,而又深切动人。「暮云多」,既是楼头远眺所及的实景,因而成了东坡远望济南的障碍物。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东坡、颍滨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参见东坡《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颍滨《逍遥堂会宿二首》、《再祭亡兄端明文》),即使日后能如愿以偿,与当前的别离仍有巨大的「时间差」,因而深感痛苦和无奈,可见离愁的深重。

全词,表达了东坡对颍滨的思念之情。上阕、下阕之间的虚实变化用了「暗转」的写法。上阕是由东坡的回忆所构成的虚境,下阕头两句则转换成眼前的实境,而其间未用任何字面加以提示,前后的联络与变化形成了一种「暗转」。这是写作艺术浓缩的结果。

评析

《画堂春·寄子由》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西元一〇七六年)九月。上阕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东坡与颍滨同遊陈州柳湖的情景,下阕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东坡、颍滨二人离合的情思。全词,表达了东坡对颍滨的思念之情。写景生动,声与色,动与静,远与近互相映衬,交织成一幅声情并茂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