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徐州重阳作
[宋代] 苏轼
浅霜侵绿,发少仍新沐。冠直缝,巾横幅。美人怜我老,玉手簪金菊。秋露重,真珠落袖沾馀馥。
坐上人如玉。花映花奴肉。蜂蝶乱,飞相逐。明年人纵健,此会应难复。须细看,晚来月上和银烛。
注释

千秋岁:词牌名,又名《千秋节》、《千秋万岁》。千秋本指长寿,唐定玄宗诞辰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十九·节日》:「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咸令休假。」《唐六典·卷四》:「凡千秋节,皇帝御楼,设九部之乐,百官裤褶陪位,上公称觞献寿。」唐教坊为此制大曲《千秋乐》,见载于《教坊记》。晚唐时,《千秋乐》已成为曲子词词调之一。《全唐诗·卷五百十一》有张承吉所作《千秋乐》一首,为七言绝句格,《全唐诗·卷二十七》列是调入「杂曲歌辞」。至宋,据旧曲名另制新声,遂有《千秋岁》词作。北宋诸作多为仄韵双调,七十一字。《宋史·乐志》入「歇指调」。《张子野词》入「仙吕调」。金词注「中吕调」。此调表悲哀,或表吉庆;为悼亡,或为祝寿。始词为张子野所作《千秋岁·数声鶗鴂》,前段第三句为七言句,与秦词略异。北宋绍圣二年(西元一〇九五年)秦少游谪于处州填是调,词情悲怆绝望,故寻卒。时东坡贬儋州,山谷谪宜州,知少游卒,均追和其词。一时苏门文人和者甚众,使是调在后世多用于悼亡。是调为重头曲,每阕为四五三三五五三七句式,以奇句为主,第三、四句为两个三字句甚起调,结句为三字句与七字句相配,足以表激烈之情。《词律》此调列三体,《词谱》列八体。以《淮海长短句》为准,双调,七十一字,前后阕各八句、五仄韵。另有双调,七十一字,前后阕各八句、六仄韵;双调,七十二字,前阕七句五仄韵,后阕八句五仄韵诸变体。是调为《千秋岁》本调,与《念奴娇》调、《木兰花慢》调之别名「千秋岁」调不同。别有《千秋岁引》,亦名《千秋岁令》,八十二字,前阕四仄韵,后阕五仄韵,与是调之音谱格律均异,非同一词调也。

「徐州重阳作」:元延祐本作「重阳作徐州」。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湖州暂来徐州,重阳作」。

「发少仍新沐」句:傅子立注引唐·杜少陵《别常征君》诗:「白发少新洗。」

「冠直缝,巾横幅」句:傅子立注:「《礼记》:『古者冠缩缝,今也横缝。』缩缝则『直缝』是也。《晋书》:『汉末王公名士,好服幅巾。』盖裂取幅缣(jiān)而横著之也。」刘尚荣按:「傅注盖引《礼记·檀弓上》并孔冲远疏。《晋书·卷二十五·舆服志》:『汉末王公名士,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钧之徒,虽为将帅,皆著缣巾。魏武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幍(tāo),合乎简易随时之义,以色别其贵贱,……巾,以葛为之,形如幍而横著之,古尊卑共服也。』傅注引文不确,致文义费解。」

金菊: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黄菊」。

秋露:《四印斋所刻词》作「秋霜」,未明所据。

落袖:元延祐本作「满袖」。

花奴:傅子立注:「《羯鼓录》:『花奴,汝南王琎小字也。善羯鼓,明皇极锺爱焉,尝曰:「花奴姿质明莹,肌发光细,非人间人,必神仙谪堕也」』杜诗:『红颜白面花映肉。』」刘尚荣按:「事详《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三·〈乐部十六·羯鼓〉》引《羯鼓录》。杜句出《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诗。」

「明年人纵健」句:傅子立注引唐·杜少陵《九日蓝田崔氏庄》诗:「明年此会知谁健。」

月上:元延祐本作「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