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戏赠籍中人
[宋代] 辛弃疾
江头三月清明,柳风轻。巴峡谁知还是、洛阳城。
春寂寂,娇滴滴,笑盈盈。一段乌丝阑上、记多情。
注释

乌夜啼:词牌名。本名《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南唐二主词》李后主有「无言独上西楼」一首均题作《乌夜啼》,但此调实为《相见欢》。此调本唐腔,薛昭蕴一首正名《相见欢》,与李词格律完全相同。或名《乌夜啼》(与双调平韵四十七字,别名《圣无忧》之《乌夜啼》不同)。后人据李后主词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句,更名《秋夜月》,又名《上西楼》,又名《西楼子》。康伯可词名《忆真妃》。张东泽词有「唯有渔竿明月上瓜州」句,因名《月上瓜州》。三十六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过阕处错叶两仄韵。两结九言,宜于第二字略豆,旧谱分作六言、三言两句,不尽适合。此调每句用韵,后阕与前阕句式略异。词体凡前后阕句式格律相同者为重头曲,后阕起句即相异者为过变曲。此调声韵极富变化,音节响亮,而又流畅优美,音乐性很强。该词式之声律特征本用于漫吟轻诉,虽初非抒愁之调,然其声律亦宜抒愁。薛昭蕴与冯正中词均写闺情,语意轻快。李后主两词则抒写沉痛之情,最能体现此调声情特点。南宋朱希真七首,多抒写感时伤世之情。按:梅氏曰赵令畴词「楼上萦帘弱絮」当是《乌夜啼》而非《相见欢》之别名。据《唐宋词鉴赏辞典》后附《词牌简介》,《乌夜啼》亦是唐教坊曲,又名《圣无忧》,平韵四十七字,又有四十八字体,或名《锦堂春》。其与《相见欢》之别名《乌夜啼》不同。赵作殆为四十八字体之《锦堂春》(《乌夜啼》)乎?

「巴峡谁知还是、洛阳城」句:宋·苏东坡《临江仙》词,序云:「龙丘子自洛之蜀,戴二侍女,戎装骏马。至溪山佳处,辄留数日,见者以为异人。其后十年,筑室黄冈之北,号曰静安居士。作此词赠之」,词上阕云:「细马远驮双侍女,青巾玉带红靴。溪山好处便为家。谁知巴峡路,却见洛城花。」辛词在巴峡见江头景物(苏词则为人物)似洛阳,故云「谁知还是、洛阳城」。

乌丝阑:袁质夫《瓮牗闲评·卷六》:「黄素细密,上下乌丝织成栏,其间用朱墨界行,此正所谓乌丝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