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
[宋代] 辛弃疾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译文

石壁上浮云缭绕烟气逐渐升高。溪水的声音回旋在屋舍周围。自从下了一场雨后山花变得凌乱不堪,但我仍然喜爱草在微风中摆动的样子。

邀请我喝美酒,敬献野菜。山野的老人热情邀请我。拄着拐杖忽然避开行人远离,认出我后却匆忙过桥迎接。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醉梅花》、《剪朝霞》、《骊歌一叠》等。双调,五十五字,平韵。或说调名取自唐·郑嵎「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诗句。然唐、五代词中无此调。调始见于宋代宋祁之作。

溪声绕屋:宋·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门前罢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

零落:四卷本丙集作「零乱」。

玉友: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近时以黄柑醒酒,号『洞庭春色』,以糯米药曲作白醪,号『玉友』,皆奇绝者。」

荐溪毛:《左传·隐公三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

评析

这首词写词人有关村居的生活,具体是写作者应邀到山村老人家里去作客的情形。上阕写景摹物,着重在两点,一点是山村老人家所在居舍的环境描写。屋后的背景是刀劈斧砍的石壁挺立在那里,其上暗云缭绕,烟气正升腾而上;而屋舍的周围,则是訇訇作响的溪水,屈曲缠绕,然后奔向远处,又颇见遒劲的地理位势。好一处有风物有情调的独到之地!当然,这一描写,还暗示了刚刚雨后的一些特征,与后面的词句悄悄关涉着。

另外一点是写屋前之景,风吹山草的风姿。风不大,是微风,所以山草摇动,也是轻轻地摇晃,展现了一种风度,一种风情。虽然眼前经雨,使得山花零乱不堪,让人感到惋惜;但有风度的山草,则于无形中弥补了不足,所以山间生活大抵是快意的。词人这里用了一个「爱」字,足见得出他的很深的用情了。需要说明的是,若从美学角度看,则这四句,壮美与柔情兼而有之,自然的动静与人的心情相而生之。还须说明的是,上阕的「爱」字与下阕的「苦」字,是遥相呼应的。

显然,这里的写景,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大有文章的。能够让词人沉浸其中,可见出此地风光的殊绝;更为重要的,这一野处,至少暂时是可以消解词人心中长期积压存在的种种无奈的惆怅的。所以词人一往情深,愈亦显得漫不经心,端着酒杯而「王顾左右」了。当然,这山村的野老是不了解的。他急了,酒不好吗,菜不入味吗?但至少,待客的礼数是不能少的,所以他要频频相劝。于是一幕轻戏剧的场景出现了。

下阕是写山村老人的殷勤接待和招待。为了招待好词人,他显然是精心准备好了酒菜。客人自然是很重要的一位,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老人在家等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但客人怎么还不来呢?所以他有些焦急了。我们是知道的,为什么「客人」迟到了。是的,是这一场山雨,是山雨制造了眼前的现场,于是招待的殷勤便显得更淳朴、真挚了。再看老人,披蓑戴笠,拄着藜杖,颤颤巍巍地迎到路上了。山路很湿滑,走起来很费气力,视线又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结果认错了几个行人,可能让他非常懊恼吧。但非常奇怪的是,词人不写老人的「披蓑戴笠」、「颤颤巍巍」的情形,词中只有「杖藜忽避行人去」这一笔,为什么?「杖藜」有特点吗?手里拄着藜杖,自然有山野的特点,但不是重要的。而是见得他年纪很大了,行动应当是非常迟缓的,这应当是给词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因素之一。其实这藜杖给词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与老人「迟缓」的身份特征相反的行为——「忽避」。「忽避」就是快速地避开,与今天的「闪避」是一样的意思。错认人了,一看,不是的,赶紧避开,一方面避免引起别人的误会,另一方面心中其实更急切了。——但这一矛盾的行为,在这山雨中,又显得有几份滑稽和幽默的成分。如此说来,这一句实在是非常微妙的的心理揭示了。

等到老人认定了前面来的确实是词人的时候,于是他赶快跨过小桥来迎接。一个「认」字,又将急切等待的老人的细心分辨的情态,刻画得非常逼真。从闪避到赶紧过桥迎接,把老人的真挚友谊、热情欢迎表达得很生动曲折,充满了风趣。

当然,见了面之后的欢欣与快乐自是不待言,然后是客人引进门之后的酒席上的招待与招呼。词中「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已经写出来了。一般的读者对于这里可能轻轻地忽了过去,但若定一定,想想为什么是「苦相邀」呢?这一方面见出是老人久久等不见客人的到来,以及路上几次误人的焦急之后的心情彻底释放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不也是因为不解词人何以「漫不经心」而极力地想表现一下他的待客的真诚与热情吗?如此一来,小词又生出了一股波澜。岂知词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首小词,虽然短小,却屡屡见出波澜,生出幽默和生活的情趣,这应当都得力于词人的巧妙的用词构思。最显著的一点,是运用了倒装也叫倒置的手法。将词人到山野老人那里作客的情形,非常简洁而又鲜明地,由眼前往身后按照时间推移,分置到赏景、劝酒和迎接这三个不同的场景之中,并将读者的视线牵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读这首词,可以促人不断地发问,此山中野老是谁,缘何与词人有如此深厚真挚的情谊,与老人一段的故事是另一段的「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的演绎吗?……于是读词的妙处,在这样的结构里,显得非常地自由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