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唐代] 张九龄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飞流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蜺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注释

洪泉落:一作「红泉落」。

流杂树:一作「下杂树」。

评析

湖口即鄱阳湖口,唐为江州戌镇,归洪州大都督府统辖。这诗约为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前后所作。

张九龄在此之前,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张说为宰相,张九龄深受器重,引为本家,擢任中书舍人。开元十四年,张说被劾罢相,他也贬为太常少卿。不久,出为冀州刺史。他上疏固请改授江南一州,以便照顾家乡年老的母亲。唐玄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旧唐书·张九龄传》)。这是一段使他对朝廷深为感戴的曲折遭遇。骤失宰相的依靠,却获皇帝的恩遇,说明他的才德经受了考验。为此,他踌躇满志,在诗中微妙地表达了这种情怀。

这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与天相映,写出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而寓比寄兴,景中有人,象外有音,节奏舒展,情调悠扬,赏风景而自怜,写山水以抒怀,又处处显示着诗人为自己写照。

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风姿、神采和境界。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万丈」指山高,「迢迢」谓天远,从天而降,气势不凡,而「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次联写瀑布的风姿: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但诗人以其神写其貌,形容瀑布是奔腾流过杂树,潇洒脱出云气,其风姿多么豪放有力,泰然自如,三联写瀑布的神采声威。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高瞻;天气晴朗,又似闻其响若风雨,声威远播。末联赞叹瀑布的境界: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特出。它与天空连成一气,真是天地和谐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恢宏阔大。《易·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此用其词,显然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境界和政治抱负。

辑评

《唐诗广选》:直欲逼真(「奔飞」句下)。

《唐诗归》:锺云:「似」字幻甚、真甚(「日照」句下)。锺云:惟望瀑布,故「闻」字用得妙。若观瀑,则境近矣。又何必说「闻」字。谭云:瀑布诗此是绝唱矣。进此一想,则有可知不可言之妙。(「天清」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蒋一梅曰:摹揣最肖物。周珽曰:结「空水」二字更奇,令人另豁眼缝。

《唐诗成法》:太白「秋风吹不断,江月照还明」,自是仙笔,全无痕迹。曲江「天清」句雄浑,又「共氤氲」三字传神。若「一条界破青山色」,虽未能免俗,东坡云「不为徐凝冼恶诗」不亦过乎?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先生曰:通首生动有气势,结松率,然不忍刊。评:「洪」一作「红」,可与「紫」字相映。然庐山瀑布作「洪」乃当从「万丈」生,「迢迢」字从「洪」字生,「紫」字取假对亦得。「似」「闻」二字俱峭,「奔飞」「洒落」亦乃排纵。

《唐诗近体》:清思健笔,足与太白相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