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诗
[晋朝] 孙绰
萧瑟仲秋风,飚唳风云高。
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
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
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
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
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
淡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
译文

萧条寂寥的仲秋时节,高远的天空中风起云涌,秋风呼啸。

住在山中感觉到了时节的变化,远离市朝的我吟起了歌谣。

疏落的树林里到处都是寒冷的秋风,空谷上空水汽凝结形成了云雾。

庭院中的树木上洒满了浓浓的露水,茂密的树叶纷纷飘离枝条。

看着菌类已经先凋零了,让人感到伤悲,攀着松树羡慕它的常绿不凋。

住在林野里垂钓,不再与市朝之人交往,交情也渐渐变淡了。

恬静淡泊的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只要保持这种恬淡情怀,就距离庄子、惠子的濠上之游已经不远了。

注释

萧瑟:风吹树木的声音。

飚(biāo)唳:狂风的啸叫声。

时变:季节的变化。

虚岫(xiù):空谷。

结:聚集。

凝霄:浓密的云雾。

湛露:浓重的露水。

荣条:茂盛的枝条。

菌:低等植物,多寄生,生命周期短。《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松:《论语·子罕篇·第二十八章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垂纶:垂钓。

交情:相互来往中建立感情。

市朝:集市和朝廷,喻争名逐利之地。

淡然:恬淡貌。

濠(háo)上:见《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并辩论鱼是否知乐,即所谓“濠梁之游”,喻别有会心、心照不宣。

伊:助词,无义。

赏析

《秋日诗》旨意不离老庄,但并不高谈道家的玄虚哲理,而只是表明道家的人生态度,且这种态度也是在对秋日景象的感应上生发的,因而有着一定的人生实感和较为鲜明的形象。

在东晋的诗坛上,曾经盛行过一种玄言诗。所谓玄言诗就是大谈老庄的玄之又玄、深微莫测的哲理诗。它们脱离了社会生活和人的感情,“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孙绰就是写这种诗的代表作家,像“仰观大造,俯览时物。机过患生,吉凶相拂。智以利昏,识由情屈”(《答许询诗》)之类,就很有点像歌诀和偈语。但是,他的这首《秋日诗》却又是一番面貌,虽然旨归仍不离老庄,却并不高谈道家的玄虚哲理,而只是表明道家的人生态度,且这种态度也是在对秋日景象的感应上生发的,因而有着一定的人生实感和较为鲜明的形象。在玄言诗充塞诗坛的当时,这等作品自然可算是佳胜之作了。

全诗清晰地显现出三个层次。

首四句总写秋日的节侯特点及其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前二句首先写出秋天的一派肃杀之气。农历八月是典型的秋日,此时天气转凉,霜露渐起,百物凋零,所以冠以“萧瑟”二字。此时节云淡天高,秋风阵阵。如此萧瑟的节候自然会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感应:“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住在山中的人会首先感到这时序的变化;远行在外的人很容易产生凄凉之感、思家之念,以至于要放声唱歌来舒散心中的愁闷。这一层写出了对秋日的总体印象,为后面的具体描写秋景张本。

接下六句为第二层意思,写自身所感到的节候变化。山里稀疏的树林中不断地刮起冷风,空荡荡的山峦上聚集着浓云,庭院中浓重的露水洒落在树上,繁密的叶子就从茂盛的枝条上落下,这种无情的肃杀之气虽说无可抗拒,但在受其摧残的时间和程度上,各种景物是不相同的,那是它们各自的品质和抗御能力不一样,所以紧接着补了两句:“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菌寿命极短,所以作者抚之而生悲。苍松不怕寒冷,秋气无损于它,所以作者不禁要攀其枝叶,投以羡慕的眼光。这一层写的虽是眼前常见景物,刻画却是精细而鲜明的,而且诗人还为之动了悲、羡之情,足见他并没有用哲人的冰冷目光去静观这种“时变”,而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去体察的,也就是说诗人是以热呼呼的心肠描绘出这秋日的凄清画面的,所以其间充溢着浓郁的诗意。松柏是高洁品质的象征,诗人既有羡于松,虽是写景,但个人志趣已经流露。

后四句遂顺调转入抒写自己的情志。只要把纷繁的世界看得淡漠,无求于人,无苛于己,保持着远古人的心胸,离无为自适的境界也就不远了。最后二句是谈玄论虚之词,也是全篇的旨归。道家认为一切礼乐道德等社会规范,以及人们有组织的行动与交往都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扼杀,所以他们要摆脱一切制度与文明的束缚,把任情适性、归真返朴当作终身追求的目标。这里颂扬的也就是这种精神。

孙绰此诗虽也涉及玄理,却并不淡然寡味。首先,作者是在对秋日景象的描绘和由此而产生的悲、羡之情上引出对濠上之风的颂扬的,这是诗歌艺术上常用的讽咏比兴法,因此自然也具有艺术感染力。其次,此诗所涉及的玄理,并非阐释道家的具体教义,仅仅是表明一种归依道风的感情,而表现感情乃是诗歌的天职,诗情诗味即由此出,这也是此诗不乏诗味的原因。

此诗虽也较多地写了山水风景,林野秋色,但因为它既未以游览作为描写景物的过程和手段,也没有把自然景物作为美感观照的主位对象,所以它仍属于玄言诗,还不是一首山水诗。但是,孙绰本人是爱好山水的,描摹山水的本领也是高超的(例如其《天台山赋》就写得掷地有声),而且他“借山水以化其郁结”(《三月三日兰亭诗序》),所以他诗中的自然景物(包括山水),也就应当另眼相看了。此诗借秋日景物来表明其向往濠上之风,也就是为了化解其胸中郁结,这与“老庄告退”后兴起的山水诗有着共同之处。更明确地说,被称为空洞虚泛的玄学,却也有其注重自然之道、注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一面。作为玄学的诗歌形式的玄言诗,因而也有其注重从自然——山水之中体悟玄理,亦即企图让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取得和谐的倾向。正是这个倾向的不断发展延伸,才终于有了以山水为重头、而玄理退居为“尾巴”的山水诗。孙绰此诗中,阐明玄理虽然还是诗的主要目的,但谈玄在篇幅上已是“尾巴”了。因此,如果说此诗包含着山水诗的某些因素或萌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

评析

东晋士人在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环境中,没有采取鄙弃功名、追求自然的生活而是追求“心隐”,无论在朝在野,只求意而已。以优雅从容的风度,过着风流潇洒的生活,当时方内名士与方外高僧无不追求这种生活方式,而这一生活的主体,便是山水、清谈。此诗便是作者感于秋天大自然万木萧条而青松后凋的景象后,为了抒发自己逍遥林野,放情山水,淡泊宁静的情怀而创作的。

《秋日诗》就是这样一种环境下由东晋诗人孙绰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前八句写秋景,描写万物的凋零以呈现生命的短暂;后六句写人生感悟,诗人悲悯菌的短命和羡慕松的长寿,思索人生该如何度过。此诗表达了宁可在垂纶林野中恬淡地度过一生,也不愿在市朝中冒着生命被戕害的危险去争名逐利的心境。全诗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

辑评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选》:序致顺,呼应切,然自以其平缓,不堕蹊径。唐人极有此种,而心力褊躁,筋骨刻露,一往无馀,但觉佣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