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晚听轻雷断雨
[明代] 高濂
山楼一枕晚凉,卧醉初足,倚栏长啸,爽豁凝眸。时听南山之阳,殷雷隐隐,树头屋角,鸠快新晴,唤妇声呼部部矣。云含剩雨,犹著数点飘摇,西壁月痕,影落湖波溶漾。四山静寂,兀坐人闲,忽送晚钟,一清俗耳。渔灯万盏,鳞次比来,更换睫间幽览,使我眼触成迷,意触冥契,顿超色境胜地。
注释

山楼:高濂在西湖边有一处自建别业,即苏堤跨虹桥东侧的山满楼。每次出游,他都会在此居住(“馀每出游,巢居于上”)。山满楼为其遍览湖山风光提供了极大便利。

赏析

隐居西湖的高濂一直坚持文学创作,根据作者自序可知,万历八年庚辰(1580年),54岁的高濂创作完成了《四时幽赏录》,该书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提炼了西湖及周边地区春夏秋冬各12种“幽赏”活动,共计48事。作者在其《自序》中即表明态度:“馀雅尚幽赏,四时境趣虽异,而真则不异也。即武林一隅,幽境幽趣供人赏玩者,亦复何限?......若能高朗其怀,旷达其意,超尘脱俗,别具天眼,揽景会心,便得真趣。”高濂推崇以“幽赏”的方式观察四季景物,在他看来,只要有超然脱俗的胸怀、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在杭州(旧称“武林”)的湖山之间得到“真趣”。“四时幽赏”的“幽”有隐藏、不公开、沉静而安闲之意。对于“幽赏”可以理解为在一种安静的、隐逸的氛围中对某种事物进行观赏和品味。“幽”是一种状态,要达到这种状态不仅需要观赏时外在氛围的保证,更需要观赏者内在心境的调适。为了强调这一点,书中多次提到“幽赏”,如“因思古诗‘草长平湖白鹭飞’之句,其幽赏自得不浅”(三塔基看春草),“此听不悦人耳,惟幽赏者能共之”(三塔基听落雁)等。此外,书中还频繁地用“幽”来遣词造句,例如“幽览”“幽趣”“幽情”“幽香”“幽冷”“幽胜”“风致幽闲”“野花幽鸟”“幽立高空”等。而对于“真趣”的理解则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真趣概念起初指诗文反映出的真实义理,物象中存有的自然道理;宋元时期逐渐突出了本真性情的义涵指向;到了明代,李贽、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等人主要论述并建立起真趣概念的理论内涵,强调了真趣概念的本真性、自由性和灵慧性等美学特征;明代真趣用例更加丰富,诗文评论中也颇多见。因此,追求真趣应是明代文人,特别是晚明文人的一种普遍态度,显然,与李贽、三袁生活在同一时期的高濂也秉持着同样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