頄
拼音: qiú
注音: ㄑ一ㄡˊ
结构: 左右结构
异体:
编码信息
统一码: 9804
仓 颉: KNMBC
五笔86: VDMY
郑 码: QYGO
四 角: 41086
电 码: 9471
部首 & 笔画
偏旁部首:
总笔画数: 11 画
部外笔画: 2 画
笔顺编号: 35132511134
笔划顺序: ノフ一ノ丨フ一一一ノ丶
造字信息
类 型: 基本汉字
英 文: cheekbone
基本解释

頄qiú(ㄑ一ㄡˊ)

1、颧骨:“壮于頄。”

2、泛指面颊:“一语及学,则頄为之赤。”

3、厚。

详细解释

搜索与“頄”有关的包含有“頄”字的成语 查找以“頄”打头的成语接龙

康熙字典

【戌集下】【頁部】;康熙笔画: 11,部外笔画: 2

《廣韻》巨鳩切《集韻》《正韻》渠尤切,?音求。《玉篇》面顴也。《廣韻》頰閒之骨。《易·夬卦》壯于頄。

又《廣韻》渠追切《集韻》《韻會》渠龜切《正韻》渠爲切,?音逵。義同。

又《集韻》厚也。與頯同。

又《集韻》居逵切,音龜。?骨也。

又《集韻》琴威切,?上聲。

又區倫切,音菌。義?同。

说文解字

【卷九】【頁部】

權也。从頁聲。渠追切

说文解字注

(頯) 權也。權者今之顴字。戰國策。眉目準頞權衡。犀角偃月。其字正作權。易夬九三。壯于頄。王云。面權也。翟云。面顴、頰間骨也。鄭作頯。頯、夾面也。王與許說同。國策謂之權衡者、象其平也。按大玄視次四頯須姝爲韵。今本頯作。誤。肉部曰。肫者、面頯也。儀禮釋文引說文肫章允反。漢高祖隆準。準與肫音同。故應劭曰。隆、高也。準、頰權準也。入聲、音拙。則字又作。从。聲。渠追切。按古音仇、在三部。是以蜀才作仇也。三篇?部从肉聲。讀如逵。逵同馗。讀如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