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
拼音: suì
注音: ㄙㄨㄟˋ
结构: 左右结构
异体:
编码信息
统一码: 71E7
仓 颉: FYTO
五笔86: OUEP
郑 码: UOGW
四 角: 98833
电 码: 3606
区 位: 7661
部首 & 笔画
偏旁部首:
总笔画数: 17 画
部外笔画: 13 画
笔顺编号: 4334431353334454
笔划顺序: 丶ノノ丶丶ノ一ノフノノノ丶丶フ丶
造字信息
类 型: 基本汉字
造 字: 形声:从火、遂声
英 文: flintstone; beacon, signal fire; torch
基本解释

燧suì(ㄙㄨㄟˋ)

1、上古取火的器具:燧石。燧人氏(传说中人工取火的发明者)。

2、古代告警的烽火:烽燧。

详细解释

◎ 燧 suì

〈名〉

(1) (会意。从火,遂声。本义:古代取火器)

(2) 同本义 [flint]

燧,塞上亭守烽火者。——《说文》

燧,以取火于日。——《玉篇》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钻燧取火。——《论语·阳货》

命夙驾载燧。——《左传·文公十年》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人类的出现》

幽王为熢燧。——《史记·周本纪》。正义:“炬火也。”

(3) 又如:燧(铜)镜(古代用以向日取火)

(4) 火炬之类 [torch]

前驱举燧,后乘抗旌。——曹植《应诏诗》

(5) 烽火台 [beacon tower]

南朝自 武昌至 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6) 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告警叫“烽”,夜间举火告警叫“燧” [beacon fire]

幽王欲悦之,数为举燧火。——《后汉书·孽嬖传》

有寇则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则举烽。——《后汉书·光武纪》注

(7) 又如:燧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燧堡(烽火台)。后泛指报警的烽火,不分昼夜

与城上烽燧相望。——《墨子·号令》

(8) 守望烽燧的基本组织 [beacon group]。燧是最基本的组织,专司本烽燧的守望职责,设燧长,其秩位相当于亭长

【词性变化】

◎ 燧 suì

〈动〉

燃 [burn]

燧松明而识浅,散星宿于亭皋。——宋· 苏轼《中山松胶赋一首》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部】;康熙笔画: 17,部外笔画: 13

〔古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徐醉切,音遂。《玉篇》以取火於日。《禮·內則》左佩金燧,右佩木燧。《註》金燧取火於日。木燧鑽火也。《左傳·文十年》命夙駕載燧。

又《定二年》鍼尹固與王同舟,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註》燒火燧繫象尾。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金有六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註》鑒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

又《史記·三皇紀》自人皇巳後,有五龍氏。燧人氏。

又作遂。《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註》夫遂,陽遂也。《疏》取火於日,故名陽遂。猶取火於木,爲木遂也。

又《史記·韓安國傳》攻烽燧,互詳烽字註。 《玉篇》同?。亦作鐆。考證:〔《周禮·冬官考工記·輈人》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謹按所引係攻金之事,與輈人無涉。謹照原文輈人改金有六齊。〔《史記·三皇紀》自人王以後,有五龍氏。燧人氏。〕 謹照原文人王改人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