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汉卿,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圣”。
-
-
-
-
-
辛文房,元代﹐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诗﹐与王执谦﹑杨载齐名。有《披沙诗集》﹐已佚。泰定元年(公元1324)官居省郎之职。此书成于元成宗大德甲辰(公元1304),共收唐五代诗人传记二百七十八篇,传中附及一百二十,合计三百九十八人。 唐代许多诗人在旧史中无传可稽,辛氏广采资料,“游目简编,宅以史集,或求详累帙,因备先传,撰以成篇,斑斑有据,以悉全时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唐才子传·引》)其中一些史料,例如记载诗人登进士第年等,十分可贵;“传后附以论,多掎摭诗家利病,亦足以津逮艺林”(《四库全书总目》)。辛氏虽为众多的唐代诗人立传,而其主旨却似乎在因人而品诗,重点在标其诗格,而不在考叙行迹,所以其中叙述诗人生平部分,杂采文集、笔记、小说等,而又缺乏必要的鉴辨,史实的疏误甚多。相反,辛氏或摘取作家本人及他人诗文,或采择前人旧评,或在前人旧评基础上有所增饰,或自出新意,品评诗歌,则颇具启发性。所以,“此书的主要价值与其说在提供诗人传记史料方面,倒不如说是在唐诗的品评方面。”(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但它毕竟是唯一的一部唐代诗人传记,故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
-
-
-
-
-
-
-
-
-
-
-
本名偰(xiè)伯辽逊,字公远,维吾尔族。偰哲笃长子,偰列篪姪。居集庆路溧阳(今江苏溧阳)。元顺帝至正五年(西元一三四五年)进士,任翰林应奉、宣政院断事官、端本堂正字,授皇太子经。因丞相哈麻与其父偰哲笃有怨,伯辽逊遭忌,出守单州,丁父忧,寓大宁(热河平泉)。至正十八年(西元一三五八年)红巾军克上都,逼大宁,伯辽逊为避乱,携子弟逃至髙丽。髙丽恭愍王(西元一三五二年至一三七四年)曾在元廷侍太子于端本堂,与伯辽逊有旧谊,故对其待遇优渥,封髙昌伯,改富原侯,更名偰逊。元至正二十年(西元一三六〇年)卒於松京典牧洞私第。其家遂定居髙丽,子孙先後出仕髙丽、朝鲜,其家族绵延至今。有《近思斋逸稿》传世。事见《髙丽史·偰逊传》。
-
-